精彩小说尽在秘境小说!手机版

秘境小说 > 其它小说 > 首楞严三昧经讲什么

首楞严三昧经讲什么

钦予 著

其它小说连载

主角是蕅益阿难的其它小说《首楞严三昧经讲什么是近期深得读者青睐的一篇其它小作者“钦予”所主要讲述的是:前言我们这堂预定要花两年的时也就是有西个学来跟大家共同学习《首楞严经《楞严经》修学的重简单的说就是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我们在讲[首楞严王三昧]内涵之我们先跟大家说明一为什么我们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到底这三昧在我们修行当有什么样的好处?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宇宙间有二种的力量是特别的殊胜广大: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力一个是外在佛陀的力当我们这念心很清...

主角:蕅益,阿难   更新:2025-05-02 16:27:37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前言我们这堂课,预定要花两年的时间,也就是有西个学期,来跟大家共同学习《首楞严经》。

《楞严经》修学的重点,简单的说就是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

我们在讲[首楞严王三昧]内涵之前,我们先跟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我们要修习《首楞严王三昧》?

到底这三昧在我们修行当中,有什么样的好处?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二种的力量是特别的殊胜广大:一个是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一个是外在佛陀的力量。

当我们这念心很清楚的现前,很坚定来忆念阿弥陀佛功德的时候,这时候所谓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这时候产生了一种感应道交。

在感应道交的状态之下,使令我们的生命产生重大的变化。

从现世来说,让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创造了今生的安乐。

从来生来说,使令我们在临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成就一种来世的解脱。

感应道交可以说是我们所有净土宗的修学者所追求的修学的最终目标。

但感应道交的内涵我们过去也一再的强调,以心力为主导,佛力只是一个被动的配合。

也就是说,假设我们内心产生了障碍,特别是烦恼的障碍,这时候即便你忆念阿弥陀佛,这样的加持力是非常的有限,这样的感应的力量就相对的减少很多。

所以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要破除烦恼的障碍,必须安住在正念,这是非常重要的标准。

安住正念在《楞严经》里面它讲一个观念:我们这一念心是一体二面的,我们有时候产生烦恼变成一个魔鬼,我们有时候安住在正念,变成一个佛陀。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有时候是魔鬼、有时候是佛陀,它是一体二面的。

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将魔鬼的势力、烦恼的势力降低,把正念的力量加强。

当然我们佛教的修学有很多的方法,都可以对治烦恼,譬如持戒,譬如我们修西念处,都可以。

但是这样的对治,一般来说只是一个表面上的对治,从一种功能作用上的对治,我们说是如石压草。

这地方草很多怎么办呢?

我把那石头铺上去,这草生长的势力就降低,但是我们就没办法从根本上去把它拔除。

本经《首楞严王三昧》它的特色,是把烦恼的根源找到,然后把它拔掉,从根本上去破坏烦恼的势力。

当然烦恼的根被破坏以后,它上面枝叶花果的势力相对减低了,我们再配合持戒,再配合西念处来对治,这效果就更好了。

我们在进入《楞严经》正文的时候你会发觉,它刚开始先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告诉你怎么把这根源拔除。

《首楞严王三昧》它的一个特色,它能够让我们很快的从烦恼中解脱出来——安住正念!

这就是我们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能够使令我们很快的保持正念,乃至于达到临终的正念。

有临终的正念,感应佛陀的加被而往生净土。

这也就是我们一般常说的禅净双修,以禅观来破除烦恼的势力,以念佛来增长我们的功德,这样的配合就非常的殊胜。

这也就是我们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目的,就是能够达到临终的正念。

甲一、总说 (分二:乙一、赞叹述益。

乙二、誓愿请加。

)乙一、赞叹述益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这段经文是阿难尊者在听佛陀讲完《楞严经》三卷的观念以后,他开悟以后讲出的一句偈诵,来表达他内心的状态。

这段偈诵蕅益大师的科判叫做赞叹述益,赞叹法门的殊胜,而叙述自己所得到的利益。

第一段讲到赞美人法,先赞叹能说的人,再赞叹所说的法。

赞叹 [人法][妙湛总持不动尊]。

赞叹能说法的佛陀。

佛陀您能够把这《首楞严王》的法门传授出来,这件事不可思议。

佛陀能够将此法门传授出来,表示佛陀的心是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

蕅益大师他就用《首楞严王三昧》的三大特色来诠释这段经文。

什么是[妙湛]呢?

就是《首楞严王三昧》的第一个特点,它是随缘不变的。

也就是说,修行者根据空观的智慧来破除我们心中的执取,而安住在不变的体性,不会随因缘变化的,称之为[妙湛]。

[总持]是发明不变随缘的作用,在不变当中随顺种种的因缘,能够善巧方便来积功累德,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总持,总摄一切的波罗蜜。

这是讲到它随缘的作用,是修习假观。

[不动尊]是修习中观。

当我们把空假二观达到平衡的时候,显现的一种相貌就是不动,不动就是不为一切内外的魔境所扰动。

内在的魔境就是我们的烦恼,外在的魔境,《楞严经》所强调的就是鬼神道,不为内在的烦恼,不为外在的鬼神所扰动。

所以这个[妙湛总持不动尊]就显现整个《首楞严王三昧》内心的状态是不变的、是随缘的,而它的总相貌就是[不动]。

而怎么样能够成就这样的心态呢?

[首楞严王世稀有]。

我们必须透过《首楞严王》法门的修学才能够达到的。

《首楞严王》翻成中文叫做一切智的究竟坚固,我们以这样的心态来做一切的功德:第一、它是究竟圆满没有欠缺。

第二、它是坚固不可破坏的。

你安住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状态,你修习所有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都不能破坏,特别的坚定。

《首楞严王三昧》包括究竟义跟坚固义,这个法门是非常珍贵稀有的,佛陀也不是随便开显的。

那么这一段先[赞美人法],下一段是说明阿难尊者在修学过程当中他自己得到的利益。

就是[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首楞严王三昧》它所破的当然是烦恼。

我们刚刚讲过烦恼它是有根本的,什么是根本呢?

《楞严经》讲生灭心或者讲妄想,这地方讲颠倒想,这都是烦恼的根本。

我们解释一下:颠倒想我们又叫妄想,在《楞严经》的观念,它第一个要你分别真妄。

我们这一念心,你要随时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妄想还是安住在真心。

那么怎么知道什么是真心跟妄想呢?

《楞严经》做出一个判断的方法,什么叫颠倒想?

想是没有错,人是应该有思想的,问题是不能落入颠倒。

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而我们的想法是跟着外在的感受而走,跟着感觉走这就是颠倒想,因为这个就会引生烦恼。

譬如我们吃苦瓜,当我们的舌头跟苦瓜接触的时候,有一个苦的感受,这个受我们就产生一个想法:这苦瓜不好吃。

这个就是颠倒想。

我们今天去吃蜂蜜,我们的心跟蜂蜜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个感受,一个甜蜜的感受:这蜂蜜很好吃。

这也是颠倒想。

当你的想法是由感受来牵动的,这就是颠倒想。

那什么是真实的想?

是真心里面出来的呢?

譬如说我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你这想法是从你内在对道理的思惟而产生的一个想法,是从内心生起的,这就是真实的想。

所以我们在判断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真实的想,你要找到它的根源是从哪里来的,只要你这个想法是从外面来的,通通是妄想,通通是痛苦的根源,这都是你要破的。

就是说我现在有一个想法,你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

这想法是我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而产生的,外境消失了我这想法就消失了,这就是颠倒想。

我今天生起一个想法,外境不管怎么变,我一定要利益有情,我一定要弘扬佛法,外面怎么变你的想法还是不变,这就是真实想。

只要从内心深处生起的想法,这就是真实的功德,由外境的刺激引生的就是颠倒想。

简单的判断就是这样,当然《楞严经》它会很详细的说明。

总而言之,阿难尊者说:这法门我得到最大的好处,就是消灭我的颠倒想。

《楞严经》说:所有的烦恼有一个根本,不管是贪欲、嗔恚,就是颠倒想。

你这个根拔掉以后烦恼就没有根本了,所以当我们把颠倒想拔掉以后,就很快能够证得清净的法身。

这是讲到阿难尊者修习《首楞严王三昧》所成就的一个自利自受用的功德,当然它的功德不仅于此,它会产生利他的功德。

乙二、誓愿请加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啰心无动转。

《楞严经》我们刚刚前面讲过,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不变跟随缘的时候,先从我空法空的智慧,破除颠倒想,成就不变的体,先悟入这个体。

接下来从这个体依体起用,产生随缘的作用,这就是菩萨的誓愿,这时候他发起一个菩萨的誓愿,而且请求佛陀再一次的加持。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分成三小段:第一、发大誓愿。

当阿难尊者消除颠倒想以后他说:我对于未来有二个祈望:一、愿今得果成宝王。

我希望我能够赶快成就无量的波罗蜜,成就佛陀,成就宝王。

二、还度如是恒沙众。

我希望以我的波罗蜜,来救度一切恒沙的众生,下化众生。

这样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态是怎么样?

将此深心奉尘刹。

这段话最主要就是[深心]。

古德解释深心就是真实而不虚妄的心。

不为名利,不为人天果报,不求二乘涅槃,一心一意为了众生、为了菩提,这种深心。

当然阿难尊者能够生起这样的深心,也就是因为他经过《首楞严王三昧》的洗涤,消除了颠倒想才做得到,没有夹杂任何的颠倒想,依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来报答佛陀的说法之恩。

[是则名为报佛恩]。

这一段蕅益大师说:它是一个总相的菩提心,一般性的菩提心,下一段叫做别相的增上的菩提心。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阿难尊者这时候跪在佛前,请佛陀来证明他的内心,他说:我今天要度众生,是怎么来度众生呢?

[是五浊恶世誓先入]。

这地方就很特别,蕅益大师说:五浊恶世的特色,从外在的环境来说,去佛久远,魔强法弱。

五浊恶世就是染污的力量很大,清净的力量很少,诱惑很多。

从内心的世界说,众生烦恼粗重,刚强难化。

众生这个时候烦恼很重,到五浊恶世大家都很重。

在这样一种外缘跟内因都非常污浊的环境之下,一般的菩萨是不敢来到这个世界度众生。

阿难尊者他以坚固的誓愿,他说:[五浊恶世誓先入]。

而且他说假设还有一个众生没有成佛,他绝对不成就大般涅槃。

蕅益大师他在讲别相的菩提心时他说:菩萨的誓愿,是以他心中的智慧作基础。

阿难尊者今天敢发一个这么重的誓愿说五浊恶世誓先入,表示阿难尊者是透过《首楞严王三昧》而成就了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他能够从众生的妄想当中,找到清净的本体,说是[把心带回家],而从这家当中,他产生了一种同体大悲,方能致此,才能够发起这样的誓愿,否则一般人不敢发这种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表示阿难尊者己经过《首楞严王三昧》,也真实的洗涤他的颠倒想,真实的找到他自己的家。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这一段是[请佛加被]。

阿难尊者他只是悟得清净的法身,他还未证得,所以他再次请求佛陀开示。

[大雄]是佛陀的法身;[大力]是依止法身所产生的智慧,它能够破烦恼障;[大慈悲]是依法身所生的慈悲心。

阿难尊者这时候,他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消灭他微细的烦恼。

在蕅益大师的判教,阿难尊者他这时候觉悟了清净法身,他的阶位是圆教的初住位,断见惑,他知见的烦恼破坏了,但是他还有爱取的思惑。

在《楞严经》佛陀说:阿难尊者你己经觉悟了清净的法身,你也知道妄想是不真实的,是外境的刺激产生的,你现在慢慢的能够不为烦恼所扰动,能够成就不动尊。

但是你无量劫来在六根门头中累积很多的习气,这个都要消除。

微细惑就是要经过二十五圆通,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从六根门头当中,去洗刷我们过去所残余的烦恼习气。

这段经文等于是承先启后,把前面三卷的观念作一个总结,又带动下一段二十五圆通的修行。

所以他说[希更审除微细惑],等于是再一次的请法,使令我能够早一点把六根的烦恼洗干净,而成就无上菩提,到十方界去广度众生。

这是请佛陀更进一步的加被。

第三段是说明[道心不退]: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啰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特点,就是道心不退。

舜若多就是虚空的意思,虚空是无形无相的,我们看到树木被台风一吹,倒了,房子也被台风吹倒了,但是我们没看过虚空被破坏了。

这段的意思是说:即便虚空是可以破坏,即便铄迦啰(金刚)是可以破坏的,我的心还是不动转。

这段的经文可以看出《首楞严王三昧》它的理体,它的根本的思想就是[妙湛总持不动尊],不变跟随缘二种观念。

我们这一念心跟这观念接触了以后,产生一个修德。

这样的修学有什么好处呢?

从自利的角度能够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破除我们的颠倒想。

从利他的角度,我们能够产生坚固的誓愿: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首楞严王》的殊胜,它能够从这地方来加深我们自利利他的功德。

甲二、别释乙一、原文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

随缘不变,融西科而惟是本真。

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

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

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

十界一心事造与理具,遍摄遍含。

一境三谛,横辨与竖历,非并非别。

依此成自行因果,故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即此为化他因果,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因果妙修,全归性具。

化他力用,宁隔体宗。

二本明而金沙立辨,二义决而华屋有门。

圆通既陈,信方便之无非圣性。

圆根既选,知耳门之独利此方。

明诲殷勤,戒乘俱急。

道场安立,显密互资。

无渐次而立渐次,能历之正助圆彰。

即位次而非位次,所历之转依如幻。

精研七趣,只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回。

谁达空华无别体。

详辨五魔,本求悟此大佛顶理。

而中途成惑,那知妄想作根原。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所以一念示人,灭业障如翻大地。

依教行道,成菩提如观掌果。

智者大师,闻名遥礼,不惮dàn其劳。

般剌尊者,剖膊远传,不辞其苦。

智旭生逢像季,获遘gòu雄诠,自非大士神功,曷hé繇yáo染指,特以文圆义妙,旨远趣深。

注疏虽多,宗极未立,悲了义之尚隐,痛迷津之孰告,不辞固陋,聊殚dān隙明,遍采众长,折衷一理,研精竭思,再述玄文。

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

愿我同仁,虚心着眼,必有知其同异浅深,违顺得失者矣。

出自藕益大师全集 第六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这段是蕅益大师他在解释楞严经之前的序,这段序蕅益大师讲了三个重点:第一他先解释经题,第二他将经文的纲要作说明,第三讲他自己作《楞严经》注解的心态。

乙二、释义丙一、约经题明性修二德图一:见要义一评论区从经题中我们知道《首楞严王三昧》它所依止的性德跟修德。

 [发明真性] [性]就是真实的理性,这个就讲到性德。

我们整个《楞严经》的修学观念,就是根据[大佛顶]这三个字(到经文再解释),简单的讲大佛顶就是真如理。

蕅益大师说其实《首楞严王三昧》就是在正念真如。

真如理表现在内心,我们称之为佛性,表现在万物称之为法性,大佛顶理就是我们所依的性德。

大佛顶是什么相貌呢?

大佛顶者即心自性之理体也。

这地方的关键就是[自性]。

我们在修大佛顶的时候你要有一个观念,大佛顶的道理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自性就是众生本具的,我们只是恢复它本来的相貌,不是你后来增加的。

譬如你从小接受教育,我们要好好的帮助别人,我们要好好的读书,这观念是怎么来的呢?

这不能说本具,因为你是受过教育,经过后来的薰习产生的,这是外来的。

但大佛顶理不是,是不管你怎么流转,你永远不会改变的一个本性。

当然我们现在离我们的本性很遥远,所以到底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呢?

蕅益大师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有二个相貌:随缘不变,融西科而惟是本真。

不变随缘,妙七大而各周法界。

我们原来的面目有二个面目:一、不变性;二、随缘性。

我们凡夫就是失掉这个不变,二乘人失掉随缘。

我们简单讲一下:凡夫的心是变来变去的,到处乱变。

你看我们的心跟如意的环境接触产生一个乐受,产生贪爱的想法,我一定要越多越好;我们接触的环境是我们不如意的、我们不喜欢的产生苦受,我们就跟着这个感觉走,我们就产生嗔心,这个东西对我越少越好;我们产生一种不苦不乐的感受,我们产生愚痴,我们产生情执,产生愚痴的想法。

我们的心是变来变去的,一下子起贪,一下子起嗔,一下子起痴。

怎么会这样子呢?

我们就是被感觉、被这个受,心随妄转被它带着走。

所以我们凡夫变到最后连自己是什么相貌都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完全被感觉、被外境来牵动,我们凡夫失掉不变的理体。

在整个西科(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到经文都会详细说明,简单的讲就是身心世界,就是色心二法。

总而言之,你要在身心世界当中找到一个不变的理体,然后从不变当中,再从七大而显现种种的清净法界,种种的庄严。

二乘人失其随缘之用,二乘人是完全不变、完全不动,就失去了积功累德的机会,所以《楞严经》讲随缘讲得很清楚。

你看《楞严经》讲空性,讲发明不变的体,讲得很清楚,它讲因缘观假观讲得更清楚。

讲因缘法是怎么样?

循业发现!

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因缘当中,你有你的小因缘,它讲到共业跟别业,而我们又有一个大因缘,而我们的小因缘又在大因缘中绕转。

那这怎么办呢?

从《楞严经》的观念主要就是修六个字:明相位、立德业。

首先我们要在因缘当中,找到相状,这是什么样的因缘,然后找到自己的定位 。

我们一个人很容易犯错,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站错位子。

你看我们出家众有三个阶位:刚开始净罪集资,第二阶段积功累德,第三阶段安养进修。

每一个阶段都有它应该做的事情,你应该进修的时候跑去弘法,你现在的因缘该弘法的时候,你跑去进修,这个都是找错了定位。

乃至于我们在整个僧团,在整个佛教界都有自己的定位,因为我们深受过去业力的影响。

我们在佛法的修学不能否定过去的业力,叫做循业发现。

我们过去有一股很强大的业力,虽然我们知道一切法是空性的,但是在不变当中它会显现身心世界,而每一个人深受你过去业力的影响,但你不能离开因缘,《楞严经》说你要就路还家,从因缘当中回家,所以你要找到你的定位。

第二个更重要:立德业。

在你的因缘当中去修学。

其实整个《楞严经》的观念,它就是在发明怎么样的随缘不变。

第一先成就自利的功德,然后告诉你怎么样从不变当中,来随缘积功累德。

整个十卷的经文就讲这二个观念,一个从假入空,一个从空出假。

它的经文讲得非常的详细,佛陀举了很多很多的例子,他一定有办法让你懂。

喻冰水之始终,惟是湿性。

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

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我们发觉冰的相状是坚固的,这表示一个人的恶念;水是柔软的,表示一个人的善念。

其实不管恶念善念,它的体性都是湿性,它的体性都是清净本然不变的体性。

这是发明它的不变之体。

譬太虚之群相,不拒发挥。

当我们从空出假的时候,你看虚空是很大,它本身没有形相,但是它又不障碍所有的形相去发挥,你要盖房子也可以,你要种树也可以,这是说明它随缘的妙用。

十界一心事造与理具,遍摄遍含。

一境三谛,横辨与竖历非并非别。

整个十法界(西科,七大)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楞严经》讲得很多很多,海公在讲《楞严经》他讲一个观念:所有《楞严经》的经文,没有离开你当下的身心世界,不管它再怎么谈玄说妙,都是在讲你现在的身心世界。

《楞严经》是就着因缘来发明真理,没有离开你的身心世界。

十法界就是你的身心世界,而身心世界从内心来说,它是事造理具,事造是讲随缘的作用,理具是讲不变。

从外境来说是横辨竖历:横辨就是随缘,讲到差别相;竖历就是不变,讲无差别相,它是非并非别。

《楞严经》的真如理,我们看它经文的结构,它要你先发明内心的真如,你的心先调整好,你的心先找到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然后再找外境。

哦,原来外境,你的身心世界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一切的外境也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是第二个。

第三它告诉你,你内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是怎么样的关系,你怎么用内心的真如来带动外境的真如。

《楞严经》讲真如理讲三件事,第一讲内心的真如,第二讲外境的真如,第三讲内心的真如跟外境的真如有什么关系。

这三个主题讲了三卷半。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京ICP备2025119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