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药香里的旧梦毒水的气味在鼻腔里炸开时,姜念初以为自己还在实验室。
指尖触到的不是培养皿冰冷的玻璃,而是粗麻布床单的纹路,混着若有若无的艾草味。
眼皮重得像灌了铅,她听见有人在哭,带着孩童特有的抽噎,一下下撞在耳膜上。
“阿姊别睡……”小男孩的声音带着颤音,指尖戳在她手腕上,“药煎好了,阿禾吹过的,不烫。”
睫毛动了动,姜念初终于睁开眼。
入目是一顶青布帐子,边缘绣着半朵残缺的玉兰花,针脚歪歪扭扭,像是初学的孩童所绣。
床头立着个竹制药柜,缺了半扇门,里面歪七扭八堆着晒干的草药,在晨光里泛着细碎的金芒。
手腕上的触感忽然变得清晰——那是双太小太小的手,掌心有薄茧,指腹却软乎乎的,像泡发的黄豆。
顺着这双手往上看,七八岁的小男孩正趴在床边,眼睛肿得像桃子,鸦羽般的睫毛上还沾着泪珠。
这孩子生得极秀气,苹果似的脸颊,眉尖微挑像新抽的竹芽,瞳仁乌亮如浸了蜜的黑豆,此刻正湿漉漉地凝着水光,活像只受了惊的小鹿。
鼻尖哭得微微发红,嘴唇抿成个粉粉的小月亮,吸鼻子时鼻尖还会轻轻颤动,露出尚未褪尽的婴儿肥。
见她睁眼,立刻吸着鼻子笑了:“阿姊醒了!”
“阿禾(姜明翊)?”
这个名字脱口而出的同时,太阳穴突然刺痛,无数碎片般的记忆涌进来:青溪村,青石板路上奔跑的小身影,药罐里咕嘟冒泡的苦汤,还有暴雨夜抱着病童在泥地里跌跌撞撞的自己……姜念初猛地怔住,这些不属于她的记忆,却带着真实的温度,连指尖被艾草熏黄的痕迹都在提醒她,这具身体的主人,曾是个把救人刻进骨血里的小医女。
铜镜里映出张苍白的脸,十西五岁的模样,眉尖一点朱砂痣格外醒目,像滴凝固的血。
原主的眼睛是温润的琥珀色,此刻正盛着水光,眼尾微微上挑,倒是和记忆里母亲的样子有三分相似。
唇色泛青,下巴尖得能戳人,手腕细得像竹枝,唯有掌心的薄茧,是常年握药杵留下的印记。
“阿姊饿吗?”
阿禾踮脚够到桌上的粗瓷碗,“里正爷爷送了半把粟米,我煮了粥。”
他说话时,袖口滑下来一截,露出手腕上淡淡的红痕,像是被什么利器刮过。
姜念初心口猛地一揪,这具身体的记忆告诉她,三日前原主为了给流民诊治,在雨里泡了整整一夜,回来后发起高热,竟就这么去了。
而现在,她能清楚地“看”见床头那株艾草的脉络,叶片上的绒毛在晨光里轻轻颤动,甚至能“感受”到它体内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她作为现代中医药学博士从未有过的体验,就像忽然拥有了第三只眼睛,能看见植物体内流动的“气”。
太阳穴又开始隐隐作痛,姜念初闭上眼,任由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她想起自己在实验室的最后一刻:九星连珠的异象映在玻璃窗上,培养皿里的药液突然发出荧光,那些她研究了三年的经络模型,竟在星芒下渐渐显形,化作一道金色的漩涡……再睁眼,就到了这具陌生的身体里。
原主的家庭比她想象中还要艰难。
姜氏本是“悬壶堂”七大执事家族之一,祖传《神农本草经》记载着无数失传的医方,却在三年前遭旁支沈清岚篡夺,父亲姜怀远被诬陷私扣药材,在狱中“畏罪自杀”,母亲林素问带着她和弟弟连夜逃出京城,躲到这江南十二坞的边缘村落,靠给乡亲们治病勉强糊口。
三个月前,母亲留下一封书信后突然失踪,只说“去寻仇人,若娘遭难,勿念勿追,去寻凤凰木”,从此再无音讯。
“阿姊喝药。”
阿禾端来的碗里,褐色的药汁还在冒着热气,飘着几片枯黄的甘草。
姜念初接过碗,指尖触到碗沿的缺口,忽然想起原主记忆里的某个片段:母亲临走前,曾把她叫到跟前,指尖抚过她眉心的朱砂痣,轻声说:“晚晚,这是咱们姜家女儿的记号,记住,医者仁心,不可失了本心。”
本心……姜念初低头看着药碗,原主的一生,都在践行这句话。
哪怕自家己经穷得揭不开锅,她还是会把最后一把米熬成稀粥,分给村口染了风寒的流民;哪怕被里正呵斥“别管闲事”,她还是会半夜爬起来,用自己攒了半年的药材给难产的妇人接生。
首到最后,她倒在流民聚居的破庙里,怀里还抱着个烧得滚烫的孩子。
“阿禾,咱们家……还有多少药材?”
姜念初放下碗,目光扫过破旧的药柜。
阿禾掰着手指算:“当归还有三钱,黄芪剩半把,白术……白术昨天给张婶子治外伤还剩一些。”
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躺着几株蔫巴巴的人参,“这是李大爷挖野菜时送的,说能给阿姊补身子。”
姜念初鼻子一酸,这些在现代堪称珍贵的药材,在这个年代,却是村民们能拿出的最贵重的心意。
她伸手摸了摸阿禾的头,掌心触到他发间的草屑——大概是去后山采药时留下的。
这个本该在学堂读书的孩子,如今却跟着姐姐上山挖药,小小年纪就认得几十种草药。
“阿禾真厉害。”
姜念初笑了,笑容里却带着几分苦涩。
她忽然注意到,自己的指尖在触到人参时,竟能“看”见它体内的脉络,那些细密的纹路里,流动着淡淡的金光,就像……就像有人用金线勾勒出它的生机。
“阿姊,你的眼睛……”阿禾突然愣住,“和以前不一样了。”
姜念初心头一跳,连忙别过脸:“大概是睡了太久,眼神儿不好。”
她不敢让弟弟看出异样,却又忍不住好奇,这具身体的“神农血脉”,究竟能带来怎样的能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