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个在绝大多数人心中不起眼的词,农村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挂上了标签“农村人”。
当他人叫起时是那么的有心无力,事实如此。
但在农村人自己来看,身为农村出生也同样是一个鼻子一个嘴巴,并没有多出什么。
儿时的玩伴也不会像城市里的那么难约,在家门口冲他家喊一下就能见面。
正月十五一过,大家都忙碌着洗被子,衣物,因为家家户户的大人都要准备出去打工了,有车子人家三五成群相邀着一去出去,他们的工作岗位很单子,也很固定,基本都是制衣厂,一做就是一辈子,虽说不想有的工作那么有发展前景,但也算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社会的发展依旧没有能够取代人工制衣。
忙个一两天,东西都晒干了,小孩也到了报名的日子,报名意味着孩子们假期的结束,开始新一轮的学期学习。
《开学第一天》天还没亮,我就听见院子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窗,看见爷爷正在院子里劈柴,他的背影在晨雾中显得格外单薄。
"娃,快起来收拾收拾。
"爷爷的声音沙哑,"今天开学,得早点去。
"我连忙套上奶奶昨晚给我补好的衣服,那是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袖口和领子都打了补丁,但针脚细密整齐。
妈妈蹲在灶台前煮红薯,火光映红了她布满皱纹的脸。
"多吃点,要走十几里山路呢。
"奶奶把最大的一个红薯塞进我手里。
我低头看见她粗糙的手掌上又添了几道新伤,想必是昨晚连夜给我缝补衣服时被针扎的。
吃过早饭,爷爷背起我的铺盖卷。
说是铺盖,其实不过是一床薄薄的棉被和几件旧衣服。
我拎着装书的布袋子,跟在爷爷身后出了门。
山路蜿蜒曲折,露水打湿了裤脚。
爷爷走在前面,不时回头看我一眼。
他的背有些佝偻,但脚步依然稳健。
我数着他的脚印,一个接一个,仿佛这样就能走得更轻松些。
"到了。
"爷爷指着远处一片青砖房。
那是乡里唯一的一所中学,红砖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在晨光中泛着微光。
教室里己经坐了不少同学。
我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把布袋子里的书本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
这些书是爷爷用卖鸡蛋的钱买的,每一本都包了书皮。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李老师。
"一位戴着眼镜的女老师走上讲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
"我挺首了腰板,双手规规矩矩地放在桌上。
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在我的课本上投下一道温暖的光痕。
放学时,爷爷己经在校门口等着了。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手里还攥着早上带来的干粮,一口都没舍得吃。
"娃,饿了吧?
"爷爷把干粮递给我,"快吃,咱们还得赶路。
"我咬了一口干硬的馍,却觉得格外香甜。
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渐渐模糊,但我知道,这条路通向的不仅是家,更是未来。
回家的路上,暮色渐浓。
爷爷走在前面,手里提着用草绳捆着的几本新发的课本。
我望着他的背影,突然发现他的头发在夕阳下泛着些许银光。
"爷爷,我自己拿吧。
"我快走几步想去接他手里的书。
"不用,你好好走路。
"爷爷侧过身避开我的手,"这山路不好走,你看着点脚下。
"远处传来几声犬吠,惊起了路边的麻雀。
我抬头望去,看见炊烟从山坳里袅袅升起,那是我们村的方向。
"今天上课听得懂不?
"爷爷突然问道。
"听得懂,李老师讲得可好了。
"我兴奋地说,"她还说下周要带我们去乡里的图书馆借书呢!
"爷爷"嗯"了一声,脚步似乎轻快了些。
路过村口的老槐树时,他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摸出一个油纸包。
"给,你奶让我带的。
"他递给我一个还温热的煮鸡蛋。
我捧着鸡蛋,感觉眼眶有些发热。
记得早上出门时,奶奶把家里仅剩的两个鸡蛋都煮了,一个给我,一个给爷爷。
现在爷爷这个,又到了我手里。
"爷爷,你吃吧,我不饿。
""叫你吃就吃。
"爷爷的声音带着不容拒绝的严厉,"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得多补补。
"我小心翼翼地剥开蛋壳,蛋白在暮色中泛着莹白的光。
我把鸡蛋掰成两半,趁爷爷不注意,把大的一半塞进他手里。
"你这孩子..."爷爷愣了一下,却也没再推辞。
我们就这样默默地分吃了一个鸡蛋,蛋黄的香气在嘴里化开,带着一丝甜味。
转过山梁,远远看见家门口亮着一盏煤油灯。
奶奶站在门口张望,见我们回来,连忙迎了上来。
"可算回来了,饭都热了两遍了。
"奶奶接过爷爷手里的书,"快进屋吃饭。
"堂屋里,一碗热气腾腾的野菜汤摆在桌上,旁边是几个玉米面饼子。
奶奶特意在我的汤碗里多放了几片腊肉,在油灯下泛着诱人的光泽。
"今天学得咋样?
"奶奶一边给我夹菜一边问。
我咽下嘴里的饼子,迫不及待地跟他们讲起今天的见闻:宽敞明亮的教室、和蔼可亲的李老师、还有那些我从未见过的实验器材...爷奶静静地听着,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煤油灯的光晕笼罩着我们三个人,在墙上投下温暖的影子。
夜深了,我躺在木板床上,听着窗外蟋蟀的鸣叫。
月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床头崭新的课本上。
我轻轻抚过书皮,仿佛能触摸到未来的轮廓。
明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又要踏上那条山路。
但我知道,这条路虽然崎岖,却通向无限的可能。
而在我身后,永远有爷奶守望的目光,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我前行的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