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偏远而落后的小村庄,仿佛被时间遗忘,西周高山环绕,宛如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
唯一通向村子的道路,是村子后面大山之间的一道狭窄隘口,通道仅有半米宽,犹如羊肠小道。
阿寒,一个出生于九十年代初的小男孩,五岁前的记忆如同被抹去的画卷,一片空白,而五岁后的记忆却如同刻在脑海中的烙印,清晰无比。
为何会如此呢?
犹记得那是五岁生日那天,母亲为他精心熬制了一碗纯米稀饭,那味道,犹如仙露琼浆,是他记忆中最为美味的食物。
长大后,他时常回味那种味道,也曾努力模仿记忆中母亲的步骤去熬制,甚至请求母亲再为他熬制一碗,然而,那味道却始终如镜花水月般难以寻觅,就像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存在两碗一模一样味道的白米稀饭。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五岁的啊寒己然成为家中的一个小劳力。
尽管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是传说中“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的幺儿,却也不得不为这个贫困的家庭辛勤劳作。
于是,阿寒人生中的第一个职业生涯就此开启——放牛娃。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家庭啊!
父亲身为家中长子,婚后便与母亲分道扬镳,另起炉灶。
他们共育有三子三女,阿寒兄妹六人。
或许是因为村庄过于贫瘠,亦或是山路崎岖险阻,又或许是相关工作人员偶尔来到后山时,总是会遭遇“滑坡”,那滚石犹如密集的雨点般坠落,令人在生死的边缘苦苦挣扎。
总而言之,村子里的人家孩子都多如牛毛,像阿寒家这样的家庭,在村子里可谓是俯拾皆是。
就这样,寒如同那默默耕耘的老黄牛,放了两年的牛。
七岁那年,父亲作为一个识字之人,或许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宛如夜空中的明星,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某一天,一位三十多岁、看似精神有些恍惚的男子,宛如不速之客般闯入了这个鲜少迎来外人的村庄。
令人惊奇的是,他在与人交流时,每一句话都仿佛散发着文化的气息,给人一种学富五车的感觉。
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表示愿意留在村子里,教授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
于是,父亲毫不吝啬地献出了家里的堂屋和大屋。
在这个村庄里,建房通常都是三间,中间那间宽敞一些的被称为堂屋,是安放先辈牌位的神圣之所。
左边的屋子则被唤作大屋,而右边的屋子则被叫做小屋。
之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一般长子成家后,都会被安排在左边的屋子,而右边的屋子通常是父母和幺儿婚后居住的温馨港湾。
就这样,小村子有了自己的所谓的教书先生,看着哥哥姐姐每天上午如饥似渴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上课,还小的啊寒和其同年者却没有这般待遇,他们有的放牛,有的继续玩泥巴,好不惬意。
为何说是上午呢?
只因乡村活计繁多,没人愿意让这些劳动力整日整日地呆在屋子里,毕竟生活条件不允许啊!
即便如此,每年还得给那老师三十斤大米呢!
而且,哪怕是村子里稍有文化或者出去过的人解释文化的作用,在大多数人的心里,其实也不过是学一段时间,认识几个字,或者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足矣,学再多也是徒劳,主要是耽误了地里的活计。
不生活在那个年代那样的环境中,你就无法知晓当时人们心中的想法,他们所追求的并非是不饿饭,而是竭尽全力让自己少饿几顿罢了!
就这样,阿寒又放了两年牛,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九岁那年,教书先生如一阵风般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长辈们说,是精神出了问题,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啊寒对此深信不疑,长大后的他也曾回想起这件事,总觉得那是因为教书先生也要填饱肚子的缘故。
没有了教书先生,这可如何是好呢?
凉拌呗!
记得那时候,父亲犹如热锅上的蚂蚁,焦急万分,他数次走出村子,终于有一次,带回了一个大腹便便的人。
就这样,村子里又有了老师。
长大后的阿寒才明白,那并不是肚子胖,而是一位身怀六甲的女教师。
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她又渴望生个儿子,才选择了来到他们这个村子,躲避计划生育工作者。
也就是在这一年,阿寒开始了蒙学之路。
至于父亲为何要三番五次地出去,也要给村子里找来老师,主要是因为在之前的教学过程中,哥哥姐姐的学习进度犹如火箭般迅速,或许他老人家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既然有如此天赋,就不应该被浪费吧。
虽然他老人家没有能力将两个孩子都送出去到外面读书,这简首是痴人说梦,但他依然努力地为村子寻找老师。
反正就这样,兄妹六人都踏上了求学之路。
时光如白驹过隙,岁月似箭般飞逝,转瞬间,三年的光阴己如流水般匆匆而过。
在这三年里,哥哥姐姐们犹如候鸟般,陆陆续续地飞往附近设有小学的村庄,去追寻更高层次的学业。
然而,由于村子里的教育资源犹如沙漠中的绿洲般稀缺,仅有一位老师,他的知识储备犹如那一汪清泉,只能滋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所以高年级的课程便如同那高不可攀的山峰,只能在外面的小学中艰难攀登。。每天凌晨三西点,天空还被夜幕紧紧笼罩,犹如一块巨大的黑布,哥哥姐姐们便如勤劳的小蜜蜂一般,早早地起床,准备好盒饭,踏上那方佛没有尽头的求学之路。
他们要徒步数小时,穿越那崎岖得如同羊肠小道般的山路,才能抵达学校。
夜幕降临,八九点钟时,他们才像迟归的倦鸟,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中。
阿寒长大后,每当回忆起这些如烟往事,心中都不禁涌起一股如潮水般的感慨之情。
他深知哥哥姐姐们求学之路的崎岖,宛如攀登陡峭的山峰,同时也深感自己是如此的幸运,仿佛被命运之神眷顾的宠儿。
就在阿寒读西年级的时候,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父母决定搬出村子,前往镇里居住。
这并非因为父母这几年积攒了足够的钱财在镇上购置房产,而是因为亲戚全家都搬到了市里,需要父母去镇上帮忙照看房子。
也许是出于对孩子们学习的考量,父母毅然决然地割舍下他们挚爱无比的土地,背井离乡,离开了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村庄,来到这个全然陌生的地方,开启崭新的生活。
就在这一年,阿寒恰巧上西年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