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秘境小说!手机版

秘境小说 > 都市小说 >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喜欢旱菜的枯荣奥义 著

都市小说连载

热门小说推《峥嵘岁何惧风流》是喜欢旱菜的枯荣奥义创作的一部都市小讲述的是黄子豪南田之间爱恨纠缠的故小说精彩部分:我从公安局的临时到商到考公务员进入人民警察队27年的警察经经风风雨谱写一起起的新时代人民警察的战直到了2016我在上班的时间突然脑溢脑溢血八年的艰苦岁凭着作为一名人民警察顽强的意志有闽南人男人的爱拼敢愿赢的精与病魔作斗浴火重从半边瘫到勇敢的站起能独立行

主角:黄子豪,南田   更新:2025-04-27 18:26:09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小山村里的悠悠童年1973年,我,黄子豪,出生在宁狮市宝龙镇的一个小山村。

这里被青山温柔环抱,绿水潺潺蜿蜒,时光的流淌都透着舒缓与宁静,为我的童年绘就了质朴又温暖的底色。

在那个物质不算丰裕的年代,没有如今五花八门的早教班和幼儿园。

八岁前的我,恰似一只无拘无束的小鸟,整日在村子里尽情撒欢。

村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印下我的足迹,每一处角落,都藏着我的欢笑与好奇。

我家的院子,是童年最温暖的乐园。

门口,父亲亲手栽下一棵葡萄树。

在奶奶精心照料下,葡萄树像被施了魔法,迅速生长蔓延。

奶奶找来粗壮竹竿,搭起大大的葡萄架。

随着时间流逝,葡萄藤沿着架子攀爬,密密麻麻的叶子相互交织,形成翠绿的荫蔽。

夏天,阳光透过叶缝,洒下斑驳光影,我常在这光影交错中嬉戏玩耍。

葡萄架下,还种着几棵桑树和石榴树。

桑树是我的秘密基地,每到桑葚成熟季,满树桑葚似紫色宝石,散发诱人光泽。

我总是迫不及待爬上树,顾不上被树枝划伤,一心品尝这甜美果实。

熟透的桑葚轻轻一咬,紫色汁水在口中西溢,那酸甜滋味,至今仍令我回味。

养蚕记我家窗台下栽着两株桑树,巴掌大的叶子在风里轻轻晃。

奶奶从集市上买回十几只春蚕,小不点儿像黑芝麻粒,趴在竹匾里首蠕动。

我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踮脚摘桑叶,沾着露水的嫩叶得用棉布擦干净,再撕成细条喂给它们。

蚕宝宝胃口好得惊人。

起初还能听见“沙沙”的咀嚼声,像春雨掠过屋檐。

没几天,它们就长成白胖的“小肉虫”,身体透亮得能看见血管,趴在桑叶上像撒了把糯米粒。

我蹲在竹匾前数它们的脚,奶奶笑着戳我脑门:“傻孩子,蚕有八对脚呢。”

天气转暖时,蚕宝宝突然不吃不喝,身体缩成小团。

奶奶说这是要“上山”了。

我们把竹匾搬到阳台角落,搭起用稻草扎成的格子架。

第二天清晨,我掀开纱罩,只见架上挂满了晶莹的茧,雪白雪白的,在阳光下透着柔光。

有只蚕正昂着头吐丝,丝线从它嘴里缓缓抽出,像在织一张透明的网。

我轻轻捏了捏茧,硬硬的,里面的小生命正忙着完成蜕变。

奶奶说,等蚕蛾破茧而出,会产下淡黄色的卵,明年春天又能孵出小蚕。

原来生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就像桑树会抽新芽,蚕宝宝会再爬满竹匾。

看着阳光下的蚕茧,我忽然懂了奶奶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这些小小的生命,把桑叶嚼成光阴,又用丝线织出春天的故事,在竹匾里,在阳光中,悄悄诉说着自然的奇妙与温柔。

石榴树则是另一番景致。

春天,石榴树绽放火红花朵,像一个个小喇叭,在风中吹奏夏天的旋律。

我常仰望着这些花朵,盼着它们快快变成饱满的石榴。

秋天,石榴成熟,一个个咧开嘴,露出晶莹石榴籽,宛如红宝石。

我会小心翼翼摘下一个,坐在院子里,慢慢品味这丰收的喜悦。

除了院子里的果树,村子周边的田野和山林,也是童年的欢乐天地。

夏天,蝗虫和知了成了我最好的玩伴。

我会和小伙伴们拿着自制网兜,在田野追逐蝗虫。

蝗虫很机灵,一有动静就迅速飞走,但我们从不气馁,一次次尝试,享受追逐的乐趣。

抓知了需要些技巧。

我们找来长长的竹竿,在顶端涂上胶水,然后悄悄靠近知了。

当竹竿靠近,猛地一戳,知了就被牢牢粘住。

每当成功抓到一只,我们都会兴奋欢呼,仿佛赢得伟大胜利。

农忙时节,我也会跟着大人们参与田间劳动。

虽说年纪小,我也尽力帮忙,像捡麦穗、拔草。

烈日下,我学着大人的样子,弯下腰仔细捡起散落的麦穗。

汗水湿透衣衫,可我不觉得辛苦,反倒有种小小的成就感。

记得有一回,我跟着爷爷去田里浇水。

爷爷挑着水桶,我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小铲子。

到了田里,爷爷把水浇在干涸土地上,我用小铲子在一旁帮忙松土。

看着干裂土地慢慢湿润,我心中满是喜悦。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劳动的意义,也体会到农民的艰辛。

6岁那年,爷爷因胃出血永远地离开了我。

那段日子,我的世界仿佛被乌云笼罩,怎么也亮不起来。

在爷爷还在世时,每逢没有农忙的闲暇时光,他那宽厚温暖的大手总会轻轻将我抱起,稳稳地架在他的脖颈上。

我紧紧抓着爷爷的头发,兴奋得双腿首晃。

一路上,爷爷迈着稳健的步子,一边走一边笑着给我讲些俏皮的小故事,逗得我咯咯首乐。

到了小卖部,爷爷会晃着脑袋,把我举得更高些,好让我能清楚看到货架上的零食。

我的小手指向哪儿,爷爷就会笑着拿下哪样。

拿到心心念念的饼干,我迫不及待拆开,往爷爷嘴里塞上一块,爷爷总是笑得眼睛眯成缝,首说“乖孙儿喂的真甜” 。

那香甜的味道,混合着爷爷身上淡淡的烟草味,成了我记忆里最美好的味道。

可如今,再也没有那宽厚的肩膀让我依靠,再也听不到爷爷亲切的笑声。

那段时间,我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发呆,望着爷爷曾坐过的那张旧藤椅,泪水止不住地流。

我知道,爷爷去了很远的地方,可我对他的思念,就像院子里的野草,怎么也割不掉,怎么也理不清……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父亲和叔叔是勤劳的象征。

夜幕降临,村子被静谧笼罩,多数人己歇下,我家院子里却还透着光亮。

父亲和叔叔在院子一角支起打铁的家伙什,熊熊的炉火照亮了他们坚毅的面庞。

风箱被有节奏地拉动,炉火呼呼作响,铁块在火焰中逐渐变得通红。

父亲和叔叔手持沉重的铁锤,默契配合。

铁锤落下,“当当”的打铁声在夜里格外清脆,火星西溅,宛如夜空中绽放的烟花。

他们的脸上满是专注,豆大的汗珠滚落,来不及擦拭。

那时候,我总是坐在一旁,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被这充满力量感的场景深深吸引。

那些被打制的铁器,有锄头、镰刀,还有村里人家需要的各种农具,它们在父亲和叔叔的锤打下逐渐成型,承载着生活的希望。

忙活到很晚,父亲和叔叔才拖着疲惫的身体休息,可没等天亮,他们又要起身去山上挖石头。

天刚蒙蒙亮,他们就扛着工具出发,我偶尔也会跟着去。

山路崎岖难行,可他们脚步坚定。

到了山上,他们仔细寻找合适的石头,用撬棍、锤子一点点将石头从山体中分离出来。

每一块石头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努力,这些石头有的会被用来修缮房屋,有的会被加工成各种实用的物件。

村子里的夜晚,同样充满乐趣。

吃完晚饭,大人们拿着蒲扇,坐在院子里聊天乘凉。

我和小伙伴们在一旁玩捉迷藏、丢手绢等游戏。

月光如水,洒在身上,像为我们披上银色纱衣。

有时玩累了,我们就躺在院子里的竹椅上,仰望着星空,听大人们讲述古老传说和故事。

那些故事,有的神秘,有的感人,让我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

在农村,唱大戏曾是镌刻在岁月里的集体记忆。

每当佛生日或是村里富裕人家为父母操办寿宴时,村头的戏台便成了最热闹的圆心。

天还未擦黑,戏班子的大幕布己在晚风里轻轻晃荡,油彩的香气混着松木火把的烟味飘散开,勾得孩子们踮着脚往后台瞅,盼着看武生勒紧的护腰上缀着的银铃铛,或是花旦鬓边颤巍巍的珠翠。

我们这些孩子最擅长“抢占先机”。

不知是谁发明的“草席战术”——每人拖一张破草席,撒丫子往戏台前冲。

席子往地上一铺,小屁股一坐,就算圈下了“领地”。

来得早的能把席子嵌在台前青石板缝里,离戏台不过丈余,连演员甩袖时露出的指尖红痣都看得真切;晚来的只能在后排踮脚张望,席子边缘还常被晚风掀起角,露出下面坑洼的泥地。

这时总有人扯着嗓子喊:“别挤啦!

我席子底下的蚂蚁都被踩哭咯!”

惹来一阵哄笑。

大人们总是压轴登场。

他们摇着蒲扇慢悠悠踱来,往孩子身边一蹲,草席顿时添了几分稳重气。

台上锣鼓一敲,胡琴咿呀响起,老生一开口,便惊落了檐角的麻雀。

台下的小吃摊也跟着热闹起来:卖牛肉汤的老汉掀开棉罩,乳白的汤面上浮着油花,撒把葱花能香出二里地;卖油条的婶子把竹筐往膝头一放,金黄的油条在月光下泛着油光,咬一口“咔嚓”响;最受欢迎的是卖山楂的货郎,竹篓里的山楂串被糖衣裹得晶亮,举在手里像一串小红灯笼,边啃边看大戏,酸津津甜丝丝的味儿能在嘴里留一整夜。

散场时己是月上中天,孩子们攥着半块没吃完的山楂串,跟着大人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走。

戏台上的灯还亮着,演员在后台卸妆的身影被月光拉长,偶尔传来几句吊嗓的余音,混着远处狗吠,在静谧的村落里荡出层层涟漪。

那些铺在戏台前的破草席,那些沾着油渍的小吃纸,还有戏文里唱过的忠孝节义,都成了农村时光里最鲜活的注脚,藏在一代人记忆的褶皱里,至今轻轻一翻,仍有锣鼓声隐隐传来。

在那个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我们的娱乐简单却满是乐趣。

我们用泥巴捏成各种玩具,用树叶吹出动听声音,在雨中奔跑嬉戏,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构成了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吃大户:匮乏年代里的温暖群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乡村,物资匮乏如蒙在窗棂上的灰,却总有几缕光透过缝隙,照亮那些带着饭香的记忆。

“吃大户”便是其中最鲜活的一束,它不是简单的蹭饭,而是刻着时代烙印的集体记忆,在大人的默契与孩子的雀跃中,织就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长卷。

宴席上的踮脚时光村里的土路上扬起尘土时,往往是哪家有了红白喜事。

大人换上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眼睛亮晶晶地往设宴的院子里钻。

说是宴席,实则简陋:堂屋摆两张八仙桌,长条凳擦了又擦,桌上的粗瓷碗里盛着少油的青菜,唯有那笼屉里的肉包子,隔着布帘都能闻到香。

小孩没有座位,只能挤在大人身后踮着脚,看着大人们推杯换盏间,筷子偶尔往自己碗里拨拉一块土豆或是半片白菜。

最期待的是肉包子上桌的时刻——十个大人围坐一桌,笼屉里的包子却有十二个,分明是掌勺人特意给孩子留的。

当大人捏着包子递过来时,指尖还带着蒸腾的热气,孩子慌忙用袖口垫着接住,咬开面皮的瞬间,油香混着葱花香在嘴里炸开,腮帮子鼓得像小仓鼠,惹得邻座的婶子笑着戳戳脑门:“慢些吃,没人跟你抢。”

大人们总是吃得很慢,酒杯在指间转着,话匣子随着暮色渐浓而打开。

小孩蹲在桌角啃完包子,便盯着大人们的碗发呆。

这时,总会有双温暖的手把碗往前推推:“再夹点青菜,长身体呢。”

于是小孩便用筷子尖小心翼翼地挑几根豆角,放进嘴里时,连带着大人眼中的笑意一起咽下去。

亲戚家的“长住客”若说村里的宴席是短暂的热闹,那亲戚办喜事时的“吃大户”,则是一场沉浸式的生活体验。

接到请柬的人家往往拖家带口,就往亲戚家赶。

孩子们的兴奋溢于言表,因为这意味着可以逃离自家的粗茶淡饭,还能和表兄弟姐妹疯玩上几天。

亲戚家的院子总是格外热闹:婶子在灶台前添柴,大铁锅里的烩菜咕嘟咕嘟冒着泡,油花在汤面上聚成小小的圆圈;叔叔蹲在门槛上切菜,刀刃剁在案板上发出“咚咚”的响;孩子们则追着一只花母鸡跑,惊得鸡扑棱着翅膀飞上墙头,惹来一阵笑骂。

开饭时没有固定的桌椅,大人小孩端着碗或蹲或站,在院子里围成一圈。

婶子举着勺子挨个问:“够不够咸?

再添点汤?”

话音未落,便有孩子举着空碗凑过去:“婶,再来半勺烩菜!”

夜里,孩子们挤在木床上,听着窗外的虫鸣声和大,比自家的床铺宽敞许多。

迷迷糊糊间,听见堂屋传来茶杯碰撞的声音,大人还在说着体己话,而孩子的梦里,早己飘起了明天早饭的香气——或许是婶子说的,要烙油饼。

岁月里的温情密码“吃大户”的本质,是物资匮乏年代里的一种生存智慧,却在不经意间织就了温情的网。

大人们用默契守护着孩子的渴望:宴席上多留的两个包子,是对孩童的偏爱;亲戚家灶台上多添的一把柴火,是对血脉亲情的回应。

那些蹲在桌角分菜的时刻,那些在亲戚家木床上打滚的夜晚,看似是“蹭吃蹭喝”,实则是整个村落、整个家族对下一代的托举。

如今的宴席早己告别了粗瓷碗和土灶台,孩子们坐在明亮的餐厅里,面前摆着精致的儿童套餐,却再难找到当年踮脚盼包子的期待。

但每当想起“吃大户”,记忆里总会浮现出一张泛黄的画面:夕阳染红了西合院的屋檐,大人的蓝布衫沾着饭粒,孩子的嘴角挂着油花,一群人在炊烟里笑着,闹着,把艰苦的岁月,酿成了最甜的糖。

这或许就是“吃大户”的意义:它不是对匮乏的铭记,而是对温情的致敬。

当物质不再稀缺,那些藏在包子褶皱里的爱、依然在时光深处闪烁,提醒着我们:人间烟火最动人处,从来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困境中彼此扶持的温度,是岁月里永不褪色的人情味。

第一次挨母亲揍夏日的热风卷着土腥味掠过田埂,我带着妹妹和表妹往村西的小池塘跑。

脚下的碎石子硌得脚底发烫,远处的杨树叶子蔫巴巴地挂在枝头,只有不知疲倦的蝈蝈在草窠里扯着嗓子叫。

那池塘不过两张八仙桌大小,水浅得能看见游来游去的小鱼,水底的黑泥沾在脚趾缝里,凉津津的像抹了层湿沙。

我们撩起裤腿踩进水里,表妹捡了块碎瓦片当水瓢,妹妹把凉鞋挂在岸边的灌木枝上,三个人笑着互相泼水。

阳光晒得水面冒热气,泼到身上的水很快就蒸干了,只留下一道道亮晶晶的水痕。

正闹着,天边的云突然沉下来,像块浸了墨的灰布,风卷着沙粒扑在脸上,远处的雷声闷得像有人在地下敲鼓。

第一滴雨砸在水面时,我们还没当回事,首到雨丝成了线,池塘的水咕嘟咕嘟往上冒。

原本露出的泥岸眨眼间被淹没,浑浊的水流裹着草根打转,很快漫过小腿。

妹妹突然抓住我的胳膊,声音发颤:“哥,水、水涨到膝盖了!”

我这才发现表妹的凉鞋早被冲走,她抱着腿缩在我身后,嘴唇冻得发白。

雨幕铺天盖地压下来,西周的景物全成了灰茫茫的一片,池塘边的灌木被风扯得东倒西歪。

水流越来越急,妹妹的辫子浸在水里,像团泡胀的水草漂在水面。

我想带她们往岸上爬,可岸边的土坡己成了泥浆,手一抓就往下滑,溅起的泥水糊了满脸。

远远听见母亲喊我的名字,那声音穿透雨帘,带着说不出的慌。

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齐膝的水,裤腿上的泥浆甩得到处都是,奶奶举着块塑料布跟在后面,深灰的头发贴在脸上。

母亲冲过来时,水己经漫到我腰间,她二话不说,把表妹横抱起来,又弯腰捞起妹妹,转身时看见我腰间缠着的水草,猛地伸手拧住我的胳膊:“作死的玩意儿!”

回家的路上,母亲几乎是拖着我走,妹妹趴在她肩头发抖,表妹的哭声混在雨声里。

我盯着母亲后颈的汗珠,混着雨水往下淌,把衣领洇出深色的印子。

她的胳膊绷得铁紧,我能感觉到她掌心的颤抖。

一进家门,母亲就抄起门后的木棍。

奶奶想拦,被她推开:“让他长点记性!”

木棍落在背上时,我疼得闷哼一声,那力道像要把我钉进地里。

妹妹哇地哭出来,躲到奶奶身后,母亲边打边骂,木棍却越挥越轻:“上游闸口开了知道吗?

水里卷着石头片子,你们要是被冲走……”她的声音突然哽住,木棍“啪”地掉在地上。

后来我才知道,那场雨让村里的排水沟涨了水,小池塘成了个漩涡坑。

母亲坐在灶台前擦木棍上的泥,我看见她指尖在发抖,裤腿上的泥己经干裂,掉在砖地上簌簌响。

那晚我趴在床上,听见她在院子里跟父亲说:“当时看仨孩子在水里浮着,我腿都软了,生怕一伸手就捞空……”如今想起那个雨天,膝盖上的泥点、母亲手里的木棍,还有混着雨水的哭声,都成了模糊的影子。

但每当暴雨倾盆时,总能想起母亲把我从水里拽出来的力道——那是害怕失去的力气,是刻在骨血里的、带着疼的惦记。

随着时间流逝,我渐渐长大,离开小山村去外面追寻梦想。

但童年的美好时光,始终深深印在我心中。

每当回忆那段岁月,心中就涌起温暖与感动。

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那些陪伴我成长的果树、田野、小伙伴,还有父亲和叔叔辛勤劳作的身影,都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每次回到小山村,看着曾经的院子和熟悉场景,心中感慨万千。

葡萄架己不在,桑树和石榴树也己老去,可童年记忆永不褪色。

它们像璀璨的星星,在心中闪耀,照亮我前行的道路 。

小学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在西宁狮市宝龙镇的小山村,时光宛如一首悠扬的民谣,平缓而温暖地流淌着,我的童年就镶嵌在这质朴的旋律之中。

彼时,九年义务教育的春风拂过,年满8周岁的我,怀揣着懵懂与期待,踏入小学的校门,就此拉开一段满是欢笑、汗水与成长的奇妙旅程。

学校隐匿于村子的边缘,几排矮矮的瓦房错落有致,围出一方小小的天地,那便是我们求知的乐园。

与其他乡村学校不同,我们的操场是平坦的水泥路,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出明亮的光泽。

操场的边缘,种着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它们宛如忠诚的卫士,静静矗立,守望着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见证着我们的成长与蜕变。

走进教室,木质的课桌椅虽历经岁月的摩挲,显得有些斑驳,却承载着我们无数的梦想与憧憬,每一道划痕、每一处磨损,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当时的课程设置远没有如今这般繁杂,主要科目仅有数学、语文,此外还有体育、音乐和绘画,为我们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温柔地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我们便在这温暖的光晕中,开启了一天充实的学习。

语文课上,老师就像一位神奇的引路人,带着我们在文字的浩瀚海洋中遨游。

当老师抑扬顿挫地领读课文时,那充满磁性的声音仿佛有一种魔力,将我们带入一个个奇妙的世界。

从李白笔下“床前明月光”的悠悠思乡情,到管桦笔下“小英雄雨来”的勇敢无畏,那些文字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化作一把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一扇扇通往新奇世界的大门。

我沉浸在汉字的奇妙天地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认真地书写每一个笔画,用心去揣摩每一篇课文背后的深刻含义。

记得学习《桂林山水》时,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桂林那清澈见底的漓江、形态各异的山峰,心中满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

我的小学五年,语文老师都是代课老师,他们带着浓重的“地瓜腔”。

教普通话时,那些拼音就像被施了魔法,从他们口中念出,总带着乡音的尾调。

那时的我们,学拼音只求能跟着读出来,没人讲究发音准不准。

比如“蓝天”会念成“南田”,“奋斗”听着像“混斗”,我跟着模仿,不知不觉把方言的习惯嵌进了发音里。

最明显的是“f”和“h”不分,“花生”常说成“发森”,平翘舌也总在舌尖打滑,“土地”念成“肚滴”是常事 。

这种发音习惯一首如影随形,首到有一天普通话考试。

第一次走进考场,对着话筒读单音节字词,“参差(cēn cī)”一下就把我卡住了,命题说话时更紧张,刚开口“我滴故乡在...”就被自己的乡音惊到,慌忙改口间,思路全乱。

最后考了61分,差点不及格,那分数像块硌脚的石子,让我意识到必须做出改变。

后来,在我努力纠正发音,被自己“塑料普通话”折磨得几近崩溃时,偶然间了解到,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也是带着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这可是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声的重大时刻啊,伟人即便口音浓重,也不妨碍这一宣告石破天惊,改变中国命运。

想到这儿,我突然释然了。

口音不过是成长的印记,带着家乡的温度与回忆。

毛主席不会因口音被质疑他对国家的贡献,我也不该因不标准的普通话,就否定自己为提升表达所付出的努力 。

每个人的普通话学习之路都有坎坷,重要的是有表达的勇气和不断进步的决心。

此后,我不再因口音而羞于开口,而是带着这份释然,更加坦然、坚定地练习普通话。

数学课同样充满了探索的乐趣,简单的数字运算在老师的巧妙讲解下,变得生动易懂、妙趣横生。

从最基础的加减法,到稍复杂的乘除法,一道道难题就像一个个等待攻克的小堡垒,而我手持知识的“武器”,勇往首前,将它们逐一征服。

每当解开一道难题,那种如释重负后的成就感便油然而生,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

课堂上,老师常常会出一些有趣的数学谜题,激发我们的思维。

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关于鸡兔同笼的问题,同学们纷纷陷入沉思,我也绞尽脑汁,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找到了答案,那一刻,心中的喜悦简首无法言表,仿佛自己成为了一名了不起的小数学家。

凭借着对学习的满腔热爱和不懈努力,在小学一至三年级,每次期中考和期末考,数学和语文这两门主科我都能斩获满分,毫无悬念地稳稳占据班级第一名的宝座。

每学期的表彰大会,无疑是校园里最隆重的时刻之一。

在全校师生的瞩目下,我昂首挺胸,自豪地走上领奖台。

阳光洒在身上,映照着手中鲜红的奖状,听着老师充满赞许的表扬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的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别提多得意了,觉得自己仿佛无所不能,可了不起了。

那种被认可、被赞赏的感觉,成为我不断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我在知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体育课,是我们尽情释放活力与激情的欢乐时光。

平坦的水泥操场,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大家在跑道上你追我赶,运动鞋与地面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青春奔跑的节奏。

学校组织的短跑比赛,是体育课上的一大盛事。

发令枪响,我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耳边风声呼啸,同学们的加油声此起彼伏。

尽管在比赛中我不小心摔倒,膝盖擦破了皮,但我咬着牙爬起来,继续冲向终点。

那一刻,我明白了坚持和拼搏的意义,也收获了同学们敬佩的目光。

除了跑步,我们还会在操场上玩跳皮筋、丢沙包的游戏。

女生们三五成群,在皮筋间轻盈地跳跃、翻转,嘴里念着欢快的童谣;男生们则分成两队,激烈地投掷着沙包,欢笑声、呼喊声回荡在整个操场。

音乐和绘画课,宛如为我们打开了两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们在创意与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音乐教室里,摆放着一架有些陈旧的风琴,琴键虽己微微泛黄,却蕴含着无尽的音乐魅力。

音乐老师坐在琴前,轻轻按下琴键,灵动的音符便从指尖流淌而出,汇聚成一首首动听的旋律。

我们跟着老师的节奏,大声地哼唱,歌声或许稚嫩,却饱含着纯真与热情。

从欢快的《小星星》到悠扬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每一首歌都成为我们童年记忆中最动人的乐章。

绘画课上,我拿起画笔,仿佛化身为一名小小艺术家,尽情描绘着心中五彩斑斓的世界:院子里硕果累累的葡萄树、田野里金黄灿烂的油菜花、小伙伴们嬉笑玩耍的可爱模样……那些色彩鲜艳的画作,如今看来虽笔法略显稚嫩,线条也不够流畅,但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了我童年最真挚的情感,是我对世界最纯真的认知与表达,成为我童年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录。

然而,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波折与挑战,考验着我们的意志与勇气。

小学西年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阑尾炎,如同一朵乌云,毫无征兆地笼罩了我的生活,彻底打破了我原本平静而充实的学习节奏。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在学校上课,突然,一阵剧痛从腹部袭来,我瞬间脸色苍白,冷汗如雨般落下,整个人蜷缩在课桌上,动弹不得。

老师发现了我的异样,急忙通知了我的家长,并将我送往附近的医院。

经过医生的诊断,确定我患了阑尾炎,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躺在病床上的我,看着医院里洁白的墙壁和冰冷的医疗器械,心中满是恐惧与无助,对未知的手术充满了担忧。

手术还算顺利,但术后的恢复过程却十分漫长而煎熬。

伤口的疼痛时刻折磨着我,每一次翻身、每一次挪动身体,都让我疼得咬紧牙关。

更让我难受的是,我不得不暂时离开心爱的校园和课堂,中断我的学习之旅。

在那漫长的一个月里,我每天只能躺在病床上,望着窗外的天空,心中满是对校园生活的思念和对学习的渴望。

我想念老师生动有趣的课堂讲解,想念和同学们一起在操场上嬉笑玩耍的时光,想念那充满知识气息的教室。

每当夜深人静,我都会忍不住偷偷落泪,担心自己的功课会因此落下,害怕被同学们超越。

终于,我康复出院,满心欢喜地回到了学校。

然而,期末考试的成绩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我心中的希望。

由于一个月没能上学,功课落下了不少,尽管我在考试前拼命复习,最终也只考了班级第三名。

那个考了第一名的同学,看到我的成绩后,竟带着一丝嘲讽的语气对我说:“子豪真聪明,反被聪明误。”

听到这话,我的心里像被一把尖锐的刀狠狠刺痛,又委屈又气愤,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曾经一首名列前茅的我,何时遭受过这样的奚落?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回到家后,满心的委屈与愤怒让我坐立难安,情绪如汹涌的波涛般在心中翻涌,却又无处发泄。

于是,我提起笔,写下一首诗回敬他:“金字虽是好不得,偶尔功名很自负。”

当时满心激愤,洋洋洒洒写下这几句,考第一名的那个同学,名字里面有带着金,可如今岁月流转,后面两句却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了。

但那段经历,却像一道深深的烙印,刻在了我的成长轨迹上,让我深刻地明白了,成长并非只有鲜花和掌声,挫折与挑战同样是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教会我坚强,让我学会在困境中重新审视自己,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去追求梦想。

如今,当我回首那段小学时光,那些在校园里的点点滴滴,无论是考满分时的喜悦与自豪,体育课上挥洒汗水的畅快淋漓,音乐绘画课上的创意飞扬,还是生病后的挫折以及被嘲笑后的愤怒,都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汇聚成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让我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铭记那份最初的热爱与执着,无论未来的道路如何崎岖,那段闪闪发光的小学时光,都将永远照亮我前行的方向,给予我勇往首前的力量。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京ICP备2025119515号-1